English

季羡林与一名老校对对簿公堂

2000-01-16 来源:文摘报  我有话说

林正

普通校对李延良致信著名学者季羡林:你的《自传》有20多处错误

1996年,李延良写信给季羡林,并附了一张勘误表,指出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《季羡林自传》有20多处错误,希望季改正。李认定的错别字有(括号里是李认为正确的写法):喽罗(喽?)、罗嗦(?嗦)、作客(做客)、悠哉游哉(优哉游哉)、缘份(缘分)、斑烂(斑斓)、份量(分量)、所做所为(所作所为)、汩罗江(汨罗江)、老实八交(老实巴交)、东山如旧(江山依旧)、朦胧醒来(??醒来)、朦胧欲睡(??欲睡)。

季羡林大怒:李延良是“食今不化”

1997年,季羡林在《新民晚报》发表《语言与文字》一文,不但没有认错,并称李为“食今不化”。其中部分内容如下:

……他有点“食今不化”,不了解语言和文字都不会停滞不变的道理,想使我们今天的规范化字永垂不朽,变成化石。比如在今天的汉语词典上,“??”和“朦胧”确实分列为两个词儿,前者的解释是“快要睡着或刚醒时,两眼半开半闭,看东西模糊的样子”。对后者的解释是“月先不明,不清楚,模糊”。其实基本的含义就是“模糊”。如果说“??”与眼有关,而“朦胧”与月色有关,那么,对于一个瞎子来说,既无“??”,又无“朦胧”……根据我的印象,“??”这两个字,现在很少有人用,它几乎成为汉语词汇中的盲肠。这位学者硬要勉强区分,“可怜无补费精神”。

这位学者还举出了一些别的例子,限于篇幅,我就不举了。

李延良针锋相对:季羡林是“食古不化”

对于季羡林之举,李延良的看法是:我是写信帮助勘正他的差错,他却用报纸诋毁我,宣布我为食今不化;我帮助他勘误20个错别字,他仅强调了一个“??”为盲肠,其余则“限于篇幅,我就不举了”;季在文章中蛮不讲理,老气横秋,专横跋扈,这是无理取闹。季本人实是食古不化。

李延良状告季羡林

1999年2月2日,李延良向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递交民事诉状,状告上海文汇新民报业集团和季羡林。7月,法院审理了此案。季的律师辩称,原告对《季羡林自传》的勘误,江苏文艺出版社曾致函原告,承认其中错误是该社在付排时误排或没有认真校对所致,与季无涉。《语言与文字》一文,属于正常的文艺批评和学术探讨,仅一句“食今不化”不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。

李延良尽管败诉,但他并没有就此罢休。他告诉记者,他2000年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季羡林的错误公之于众;第二件事就是出版《点校季羡林两本书》,他从《季羡林自传》和《牛棚杂忆》两本书中发现300个错误(季本人造成的占大多数),目的是为了纯洁语言文字,揭露泰斗式人物的荒谬。

李延良文字纠错乐此不疲

李延良曾给作家张抗抗、梁晓声、从维熙、邵燕祥等去信指出其作品中的错误,这些作家均回信并表示支持和感谢。1995年,李给余秋雨去信,指出《文化苦旅》一书中的错误。余回信感谢,并将李的行为与古代“一字师”的典故相提并论。1998年《山居笔记》出版时,因为余的推荐,文汇出版社专门请李当该书第五校的校对。

李延良官司失败后,并没有减少他规范语言文字的热情。去年10月,李延良组织进行“文字打假万里行”活动,杭州是第一站,金庸为首打目标。在浙大,李延良指出《射雕英雄传》等作品约200多处错误。金庸对其指错行为非常欢迎,并聘请他审读校对他的所有小说。

(《大河报》1.6-12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